十渠什么时候生产的
十渠1995年生产的。
十渠即红旗渠香烟,生产于河南安阳卷烟厂。
“大跃进”时期肇庆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肇庆地区位于广东省中西部。
新中国成立初期称西江地区,1956年2月称高要地区,1958年12月改称江门地区,1961年4月再改称肇庆地区。
上世纪50年代末期辖区总面积22678平方公里。
地势是北高,南、西次之,均向中东部渐低。
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主要有西江和北江两河系。
西江干流横贯全市中部,与支流贺江、罗定江、新兴江和北江支流绥江相接,将全市分成南北两半部。
1958年至1960年,肇庆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大跃进运动。
在此期间,肇庆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遵照中央、省委指示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群众运动,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的农田水利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 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强调各地要“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根据这一指示,在“大跃进”开始前的1957年12月5日,高要地委、专署发出《关于立即掀起大规模的群众性兴修水利运动的联合指示》,结合建国后本区兴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贯彻“以小型水利为主,中型为辅”,“以灌溉工程为主,排洪灌溉结合”,“群众集资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水利工作方针,实行“社办为主,公办为次”的方法,抓好水利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根据这一指示,揭开了大规模群众性兴修水利运动的序幕。
(一)第一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大跃进”发动前的1957年冬到大跃进初期的1958年底,高要地区掀起了第一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1957年冬至1958年春,高要地委、专署组织了50万至80万人兴修水利大军,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当时,全区450万亩耕地,分布在2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之间,分散又零星。
根据这个特点,地委、专署决定以小型水利为主,采取不同的方法逐块逐丘解决全区患旱地带。
如高要龙冲社属靠山傍水类型,河涌坡地交错,易受旱受浸,主要采取长藤结瓜,引蓄结合,排灌相通的方法来解决;新兴布夏社属四面环山类型,缺少河流,主要采取筑山塘水库的办法来解决;对不靠山也不傍水的丘陵地区,主要靠挖平塘和在山腰间挖小塘,以及从远处引水的方法来解决。
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全区各地广泛推广牛车、鸡公车,猪龙车;推广飞吊运土法,牛犁土法,石碌代替牛练打等办法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同时,改良工具,改善操作方法,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在保证出勤人数前提下,加开夜工,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劳动时间由原来8至9小时普遍提高到12小时,有的甚至提高到17小时。
开夜工人数最高达40万人左右。
全区最高出勤人数19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9%。
新兴、四会、怀集、罗定等县出勤约74%。
真正做到男女老幼齐出勤,家家户户无闲人。
群众称:“盘古开天以来还是第一次!”①
1958年5月5日,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召开,毛泽东提出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超英赶美”的设想。
为实现这一愿望,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议完全肯定了已经出现的“大跃进”,认为它标志着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
5月中旬,高要地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学习宣传总路线,明确提出,要以总路线为指导促进全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
1958年夏收前后,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跃进”也紧跟步伐。
各县开展了大规模评比竞赛运动,掀起县与县、灌区与灌区、放水员与放水员之间的竞赛。
高要专区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在怀集县马宁水、云浮县东坝召开现场评比会议。
全区选出30多个先进单位,树立了旗帜。
通过开展大规模评比竞赛运动,全区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开展。
这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全区共兴修大小工程143614宗,其中受益10万亩以上大型工程20宗,1000亩到10000亩的小型工程143359宗,共完成土方8300多万方,等于解放7年来共修土方2500万方的3.3倍。
受益田亩等于这7年总和的1.2倍。
全区有60天以上抗旱能力的农田284万亩,40天以上的80万亩,40天以下26.4万亩。
②已有水利设备的农田355万亩,占全区水田面积380万亩的93%。
在工程设备方面,全区有农田水利16万多宗,其中1万亩以上工程22宗,灌田58万亩,500亩至1万亩749宗,灌田61万亩,500亩以下15万多宗,灌田236万亩;防洪工程已列入保证程度的堤围70条;全区还有抽水机195台,5115马力。
这些工程的完成,使全区初步形成排灌系统,大大改变肇庆地区的水利面貌,对保证农业的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第二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1959年11月初,江门地委召开县委第一书记会议后,在全区再次掀起水利建设高潮。
11月25日,根据县委第一书记会议的决定,江门地委、专署发动群众掀起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
同日,地委第一书记罗克明在全区广播大会上代表地委作了题为《兴师百万,两月破水关》的动员报告,下达向水利大进军的动员令。
会后各县纷纷成立县委水利指挥部,各公社及工程点也成立指挥机构。
这次水利建设运动,很快形成高潮。
这次水利建设高潮,有如下特点:
第一,发动群众,开展大协作大支援。
11月25日全区广播大会后,不到几天时间,全区出动民工达126万人,占全区劳动力52.5%,比地委计划的100多万人多26万人。
其中,连夜开展行动布置,连夜突击奋战的有25万人;全区机关、企业 、厂矿、学校出动支援的达10多万人;搞全民大协作支援达21万多人,打破县界支援工程有5个,打破公社界支援工程有28个。
经过一个月的奋战,超额79%完成省委分配的1.3亿土方工程任务。
专区还成立了支援农业(水利)基建委员会,专署商业局清库支援各县水利建设物资一大批。
各县也成立了支援农业基建委员会,大力支援水利建设。
此外,各县各公社还组织了大批流动或固定的供应组(店)深入各工地,及时供应工地民工所需物资。
第二,贯彻“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建设方针,兴起水利工具改革及高效运动。
其中高要县重点工程白金河工地所在的蚬岗公社,3昼夜制成1400多部牛车,出动1500头耕牛,全面实现牛车化。
白土公社开展一人一杉运动,群众一昼夜献出杉3500条,木板4000块,铁钉380斤,共制成单轮车71部,双轮车121部,木斗车1000多部,实现了车子化,提高工效。
全区范围内普遍采用松土爆破化,铁笔木桩化,运土车子化及吊索空中化,卸土码头自动流槽化,由原工效不到1个方提高到3.71方。
德封县重点工程永丰水库的工效由原来的1.5方提高到8.1方,节省劳力9万工日。
第三,大搞评比,开展红旗劳动竞赛运动。
如高要县团委组织6个公社的团委开展了竞赛,并向其他工地的青年挑战。
广四县各重点工程展开了“五比红旗竞赛”(比思想红、质量好、工效高、工具巧、学习好)。
大旺工地由原来参加“五比”红旗竞赛的248个组、2481人增到745个组、5115人,最高每个组平均每人进土70方以上,全工地进土由原来的2.5万方增至4.7万方。
高要九坑河水库的劳动竞赛更是热火朝天。
参加建设的10个公社17个大队就有16个开展了竞赛。
莲塘大队提出“头可破,血可流,不夺红旗誓不休”的口号,白洞大队提出“不完成任务不走,工程不合质量规格不走,不夺红旗不走”的口号。
其他工地也开展了竞赛挂钩,比出勤“早、快、齐”①,比积极,比劲头,比效率,比创造等,到处是一片劳动竞赛的场面。
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至1959年12月底,全区完成水利工程总土方2.33亿方,其中堤防874万方,渠防5078万方,超额完成任务的79%,比1958年多41%。
全区兴办万亩以上工程64宗,实际开工达73宗。
已完成总受益面积196万亩(其中防洪面积10万亩,渠系改善面积102万亩),完成水电站64宗,装机1173瓦,水力站53个,591匹马力。
(三)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农田改造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肇庆地区水土流失遍及全区,较为严重的有德庆县、郁南县、罗定县。
1957年,德庆县水利局组织技术人员到实地调查,查得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3%,占山地面积的21%。
其中:面状侵蚀62.2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43%,沟状侵蚀150.2平方公里,占40%,崩山65.6平方公里,占17%;崩口23293个,崩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1.4个、多的达134个,其崩口的侵蚀模数为34606吨~118284吨。
当地流传有:“有山皆缺口,无水不流舟”的民谣。
1956年7月,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高要专区成立西江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站址设在德庆县新圩区的官绿村,以鸡毛涌、鹿颈岗、两眼塘、金鸡山、六塘咀等崩山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试验示范区。
1958年11月,苏联专家到德庆县新圩、中洞、马圩金鸡山和官圩西塘考察水土保持工作。
随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德庆、罗定、郁南、封开、四会、云浮、高要、新兴、怀集9个县先后成立了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
从1960年开始,全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10个试验推广站的典型示范,采取群众突击与专业队管理相结合,又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在水土流失区大搞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大搞水土保持林,取得良好成效。
德庆县新新农业生产合作社于1958年12月因治理水土流失使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获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称号,并由国务院颁发了奖旗和奖状。
1960年,广东电网延伸到肇庆后,洪涝区开始大力发展机电排灌站,改造低产田。
如四会县清塘公社芙蓉大队共有水田3000亩,其中山坑田占750亩,狗窿(湖洋)和小坵田2250亩,崩山510个。
这些土地由于水土流失,加上冷泉水、铁锈水、黄泥水、山洪水、渍水等“五毒水”为害,每亩一造只收粮食一百几十市斤。
1960年起,芙蓉大队集中了20多个青年,在冲垌改造低产田100亩,采取开三沟排五水、明沟暗窦排渍水、排灌分家、消灭串灌等措施,做到科学排灌。
经过4年多的努力,对3000亩山坑渍水低产田进行排灌整治,使粮食低产变高产,总产和亩产分别增长3.5倍和 3.6倍。
其经验后来在全区及全省推广。
②
此外,1957年至1959年,还掀起了蓄水与截洪水利工程高潮,使全区的水利面貌有较大改变。
如高要金龙高低水库,为宋隆河流蓄水灌溉主体工程,解决苦旱耕地4万亩,占流域总耕面积16.27万亩的24.5%。
九坑河水库及院主丰乐载洪渠为长利涌口筑闸,与长利、横槎、贝水三条支流13.18万亩的农田灌溉和治涝奠定基础,占羚羊峡下西江左岸总耕地面积的95%。
杨梅水库解决杨梅、白诸2.87万亩农田浇灌用水;它与截洪渠联合运用,是根治本流域3.84万亩涝害的前导工程。
期间还完成宋隆河流域361.73平方公里积水和金利水41.93平方公里山地和高地客水,以及流域整治性的大湾北、小湘南、外坑等截洪渠,为治涝奠定基础。
①
1958年至1960年三年“大跃进”期间,肇庆人民贯彻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大跃进”运动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连续两年的冬春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中,出动了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不论是开工处数量还是完成土石方数量,都是空前未有的,全区很多中小型工程和灌区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兴建的。
到1960年底,肇庆地区有效灌溉面积达606.69万亩。
其中,保证灌溉面积506.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93.56万亩,高产稳产面积60.89万亩;中型水库23宗,库容4451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37.63万亩;水库库容100万至1000万立方米水库85宗,库容203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23.45万亩;水库库容10万至100万立方米水库712宗,库容2012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39万亩;塘库17976宗,库容2325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65.04万亩;引水工程35773宗,流量366.69秒立方米,灌溉面积达230.11万亩。
②
二、 典型水利工程建设
星湖水库。
肇庆地区建成的第一座中型水库。
在广东省副shěng长古大存的支持下兴建,第一期工程为修筑堤坝,于1955年12月动工,1956年4月25日完成。
第二期工程为培修湖堤、扩大湖心路、修筑桥梁涵闸及码头, 1958年1月动工,3月竣工。
先后填筑土方150.13万立方米,石方2.28万立方米。
蓄水容量187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4万亩。
③
星湖水库是一宗具有防洪、灌溉、旅游、养鱼综合性效益的中型水库。
集水面积32.5平方公里,水库将洼地、鱼塘联成一片大湖。
干堤总长10.7公里,支堤长6.27公里,湖总面积6.49 平方公里。
湖内用支堤分为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湖光湖、波海湖和里湖6个湖面。
为方便游客乘舟入石室岩游览,需保持岩内一定水位,还修筑了水月堤,使里湖与其他5湖隔开,自成一体,其他5湖之间有闸口互相贯通。
1958年动工兴建星湖牌坊,1959年2月朱德元帅来到肇庆视察时,为星湖牌坊写“七星岩”牌匾。
九坑河水库。
距肇庆市区25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治涝、发电的中型水库,也是全市唯一可抗衡最大暴雨的中型水库。
水库控制集水面积145平方公里,1958年动工,1960年建成蓄水。
民工由高要县全县各公社征集,共达3.4万人。
随后几经扩建。
1959年10月,确定最大坝高37.2米,坝顶高程43米,正常水位38米,库容3280万立方米。
①
江谷水库。
1958年初,四会县为彻底根治龙江,向省和专区的主管部门提交了兴建江谷水库的水利规划方案,选址在江谷镇的狮子山下。
1958年9月正式兴建江谷水库。
江谷水库集水面积136.5平方公里,水库主坝、副坝均为粘土心墙。
主坝长320米,高61米,总库容量为6060万平方米。
②
引太灌溉工程。
肇庆地区较大的一宗引水工程。
工程于1956年8月动工,引水流量为3.6秒立方米,设计灌田4.6万亩。
1958年建成后,对改变罗定县“十年九旱”的苦旱面貌起了巨大作用。
引太工程位于罗定江主流,上游属信宜县,距罗定县城38公里,几经扩建后,成为“长藤结瓜”式的引、蓄、堤、电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并成为连结系统工程主干渠。
灌区渠道南起太平镇,北至双东乡,包括罗镜、罗平、船步、素龙、围底7个乡(镇)。
渠首拦河坝以上集水面积366.2平方公里,河底高程95.02米,坝顶高程106.72米,坝长75米,高11.2米。
灌区总干渠37公里。
下分北干、东干、中干渠共长59公里。
支渠95条,长237公里。
1958年,成立引太灌溉工程管理处。
同年9月,引太灌溉工程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1959年2月,朱德元帅到星湖参观江门专区建国十周年农业(水利)展览时,对引太工程“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做法大为赞赏。
1960年4月,引太灌溉工程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水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颁发了奖状。
大湾侧引水工程。
新兴县天堂镇,地处新兴江上游,地势高亢。
四周环山,但树木稀少,水源奇缺。
当地农民饱尝“少雨少旱,无雨大旱”多年之苦。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珠江水利工程总局曾派出测量队到该地测量,拟引四甲河水解决天堂2万多亩耕地的旱患。
但是,经国民党中央水利委员会批复:“工程浩大,不宜兴建”。
解放后,新兴县委、县政府为改变天堂镇的苦旱面貌,决定兴建大湾侧引水工程。
工程于1956年10 月动工,1958年4月峻工。
坝址建在河头区鱼仔跳下,坝顶高程186.5米,控制集水面积200 平方公里,设计引水流量1.7秒立方米。
干渠长13.4公里,其中傍山渠长12.5公里,隧洞1座,长153米,渡槽13座,反虹吸工程3座。
支渠6条总长31公里。
工程建成后,初步改变了天堂的苦旱面貌。
③
三、 经验教训
“大跃进”时期肇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党的领导是水利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贯彻执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及水利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1957年冬开始的水利运动,成为各级党委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全区范围内有县委书记39人,委员71人,公社书记37人,委员928人负责驻点水利工作。
地委书记及委员亲自参加对水利运动的领导。
党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巨大支持。
全区从1958年至1961年共投资12055万元,钢材5303吨,水泥52523吨,木材41961立方米及其他物资一大批,保证了工程的建设需要。
④
二、贯彻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办水利。
通过算账新旧对比,组织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使大搞水利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行动,群众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水利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如当时因为器材不足,高要、开平、台山等县便发动群众打钢铁,利用旧料来解决。
各县还大搞水泥厂、zhá药厂、烧粘土厂等等,解决水利建设所需的材料。
三、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大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程进度。
全区自制水泥厂112间,其中河排、高鹤、罗定等县的质量达400标号,土zhá药厂126间。
全区各种先进工具29万多件,并采取水中倒土筑坝施工,坝高30米以上的有18宗。
此外,各工地还大办临时水电站、水力站解决发电照明及动力的需要。
“大跃进”时期全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大部分耕地获得了灌溉,并增强了防洪能力,大大改变了全区的水利面貌,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采用大兵团作战,劳动强度过大,简单拼体力,出勤率高,生产效率低;二、在跨社跨乡的水利工程中,平调劳动力;安全意识淡薄,一度出现人员伤亡情况;三、运动期间忽略或者压抑副业生产,群众生活水平下降;四、技术管理问题。
各地兴建工程多,大都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
由于计划未经批准便投入施工,施工中变更又没及时报送上级批准,加上雨量水文数据和计算方法的变更,导致工程完成或出现问题才发现设计不合理。
另外,还出现由于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战线拉得长,有的变成烂尾工程;有的质量下降,留下了隐患;有的追求形式不讲实效,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尽管如此,“大跃进”时期肇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对在集体经济条件下提升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对解决肇庆地区水旱灾频发、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标签: 十渠什么时候生产的(“大跃进”时期肇庆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