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冠和弱冠的年龄是多少?”(国学|年龄别称(二))

访客 106 0
“及冠和弱冠的年龄是多少?”(国学|年龄别称(二))

及冠和弱冠是多少岁

“及冠和弱冠都是指的男子满20岁。

及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岁,到了成年。

“及冠和弱冠的年龄是多少?”(国学|年龄别称(二))

国学|年龄别称(二)

弱冠:男子二十岁,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这时眼举行加冠礼,即头上戴帽子。

但二十岁的男子还比较年少,身体还不强壮,社会阅历还不丰富,故称“弱”,所谓冠就是帽子。

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挑花粉红,李花洁白,象征女子的娇好容貌,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元夕后连阴》“夜饮厌厌非老伴,春阴漠漠是愁媒。

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后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

摽梅之年:女子出嫁时的年龄,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而立之年:三十岁,意思是到了能够自主生活,独立承担各种家庭、社会、国家责任的年龄、出自《论语·为政》:&34;

不惑之年:四十岁。

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社会阅历丰富了很多,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出自《论语·为政》:&34;

天命之年: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努力作为,但是对结果看待的相对五十岁以前看淡很多,虽然仍然是废寝忘食,但更加看重的是copy一切随缘。

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出自《淮南子·鼠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称作“花甲之年”。

还历寿:是古代的一个年龄称谓,指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耳顺之年:六十岁,因为这时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见的人和事多了,有了足够的经验教训,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之年: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因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常常无力抗衡各种自然灾害和传染病流行,加之战乱频繁,人们的寿命长期在30~50岁左右徘徊,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人很少,所以用古稀之年来指代七十岁。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34;字的草书 近似竖写的&34;,故得此名。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写作“伞”,形似“八十”。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卒寿:90岁寿辰。

因“卒”字的草体是“九和十”。

米寿: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34;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九十九岁的雅称。

因&34;字去掉上边的一是&34;字,&34;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34;。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茶寿:一百零八岁。

之所以是一百零八岁的雅称,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

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年龄别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健康长寿的不懈追求。

标签: “及冠和弱冠的年龄是多少?”(国学|年龄别称(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