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7画的字有哪些
康熙字典7画的字大全①杆、呙、庋、囤、吻、免②判、呐、牡、酉、岐、谷③gǒng、甫、男、劫、七、吥④劭、夹、删、汗、囯、辛
「一字一人1」:自(自己)和相关字
【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汉字。
——人字哥】
【一字一人,字如其人,每个汉字就是一个人,
以刨根问底的精神,探寻每个字的前世今生。
——人字哥】
自、、咱、、郋、、洎、、、臮、、垍、㞒、、、(16字)
(:猘、狾、瘈、、狂、、忹、、、㞷、、封、、呈、壬rén、tǐng、)
这十六个字中今天常用的,好像只有自和咱。
其他字不认识完全不影响正常生活。
一字一人对汉字的选取不是为了比拼字海,而是为了弄明白常用汉字的造字本义。
选取汉字有三个标准,第一,《说文解字》收录的,生僻也解读。
第二,著名古文中使用过的,比如杜甫诗歌中用过。
第三,为了解读一个主要汉字而必须弄明白的关联汉字,比如为了弄明白,需要研究十几个关联汉字。
一、自:鼻子象形
自如果单看字形,是目上一丿,会让人误以为和眼睛有关,但看下字形演变就知道,其实是鼻子的象形字。
人要介绍自己时,通常会用食指会指向自己的鼻子,所以表示鼻子的自也就自己的意思。
古人表达一个含义通常都是一个字,在后来汉字复杂化的过程中,两字组词是一个常规现象,而且这两个字往往含义相同,这反而成了解读一些汉字的钥匙。
当你不知道一个字意思的时候,看看和他组词的字。
比如:
自己、自我。
这里自、己、我都是相同含义。
再后来,自有了一个延伸含义,表示从此开始的意思,比如自从、自由,这里自、从、由都是同一个意思。
自由初始含义和自从类似。
二、:自的古文
《康熙字典》给到了自的古文,更接近鼻子的象形。
三、咱:口说自己
这个字产生于《说文解字》之后,据《康熙字典》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的《篇海》中。
咱的本意也很好解读,口加自,口中说自己就是咱。
四、bái:鼻下白气
《说文解字》:,古文白。
今天来看,这是一个很生僻的字,从来用不到,文章典籍中也没有引用的。
所以历来字书也没有解读的。
但《说文解字》收录了,我也来发散思维一下。
一种,自加丨,鼻子下miàn人中?还是鼻涕?
二种,自加丨,冬天鼻下出气,为白色?
三种,自通白,丨通一,丨自就是一白,就是百。
五、郋xí:高的城邑
《说文解字》:郋,汝南召陵里。
郋字左字右邑,一个自的城池。
自的衍生字鼻也是地名用字。
鼻子在面部中心,郋可以解读为一个中心的城邑。
《说文解字注》中对郋颇多延伸,其中提到召者、高也。
那么联想解读,鼻子在面部也是高的,因此郋字左字右邑也有高高的城邑的意思。
如果对应今天的地理区划,郋为“汝南召陵里”,可以勉强解读为,汝南县召陵镇郋村。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是召陵萬歲里人,相比万岁里和郋里相距很近,所以许慎收录。
这个字在后来使用很少。
《说文解字注》(郋)汝南召陵里。
召各本作邵。
誤。
今正。
汝南郡召陵、二志同。
闞駰曰。
召者、高也。
左傳僖四年。
楚屈完來盟于師。
盟于召陵。
又見昭十四年、定四年傳。
杜曰。
召陵、潁川縣也。
晉改屬潁川也。
按今河南許州郾城縣縣東四十五里有故召陵城。
郋者、召陵里名。
召陵又有萬歲里。
許君、召陵萬歲里人也。
从邑。
自聲。
讀若奚。
自聲在十五部。
奚聲在十六部。
合韵也。
許葢用其方言如是。
胡雞切。
六、huáng:火光明亮
字上自下王,今天看很生僻,把上半部分自去掉一横,变成白,就是皇字,就很常见了。
但在《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皇,而是收录了。
《说文解字》:,大也。
从自。
自,始也。
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
胡光切。
对应下皇字金文、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可以发现其中端倪:
金文中,皇字上面是三点,类似小字,表示光亮,下miàn圼niè(或者是日加土),表示灯座,合起来表示火光明亮。
后来引申为领袖的皇,另造分化字煌代表本义。
《诗·小雅·斯干》: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其中朱芾斯皇解读为佩朱芾煌煌然。
小篆中:皇字上的小和曰合并写成了自,下miàn从土变成了王。
金文的字形被彻底解构。
但要从这个字形解读也是可以的,是一个自己被称为王的人。
或者借用鼻祖的含义,是一个最早被称为王的人。
这也是汉字解读的一个关键,如果不能看到更早的字形,仅从小篆和隶书解读,很多会误入歧途。
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也影响了他对一些汉字字源的判断。
隶书中,自变成白,皇字定型。
这里的白反而更接近金文。
白加王解读,一个发光的王者,也能说通,但不是金文的本义。
七、洎jì:高处流水
洎在今天快进入生僻字行列,但在古代是常用字。
《说文解字》给了两个字解读“灌釜”,后人都是在此基础上延伸。
似乎没有人探寻造字的本义。
如果从这个意思去探寻造字本义,那就是把水倒进一个鼻形的容器。
《汉语大字典》探寻到了洎字的甲骨文,还提出洎在卜辞中表示地名。
从洎是水名去探寻造字本义,就是一条从鼻形源头流出的河水。
或者鼻子代表高处,洎就是从高处流下的水。
在江西德兴有一条洎水,又名白象河,发源于龙头乡桂湖洎山。
另外在古代黄河有一条支流沁河,又名沁水,古称洎水,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
我认为洎表示水名是最初的字义,后来的都是衍生义。
结合《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来解读下:
《康熙字典》:【唐韻】具冀切【集韻】【韻會】巨至切,音曁。
【說文】灌釜也,與漑通。
【周禮·秋官·士師】祀五帝,則沃尸及王盥洎鑊水。
【註】謂增其沃汁。
又潤也。
【管子·水地篇】越之水重濁而洎。
又及也。
【張衡·東京賦】百僚師師,於斯胥洎。
【註】言百官於此相連及,而來朝賀也。
又水名。
【水經注】沁水,卽洎水。
又【廣韻】【集韻】【韻會】几利切【正韻】吉器切,音冀。
肉汁也。
【左傳·襄二十八年】去其肉,而以其洎饋。
【佩觿集】作,俗作。
第一种往锅里加水的含义,还有案例:《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则焦而不熟。
」
在古诗文文,洎表示到、及的含义较多。
如:「自古洎今」。
《庄子·寓言》:“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後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
”注:“洎,及也。
”
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
宋·苏洵《六国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比如 杜甫《晚晴》
高唐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复似尘埃。
崖沉谷没白皑皑, 江石缺裂青枫摧。
南天三旬苦雾开,赤日照耀从西来, 六龙寒急光裴回。
照我衰颜忽落地,口虽吟咏心中哀。
未怪及时少年子,扬眉结义黄金台。
洎乎吾生何飘零,支离委绝同sǐ灰。
在这里表示及、至的意思。
洎还有与的含义
《汉语大字典》还引用到《商颂谱》里一句“后有高宗者,旧劳於外,爰洎小人。
”,注释中 爰洎小人,另一版本写作爰暨小人。
说明洎和暨相通,另外《康熙字典》还提到洎與漑通,暨和溉的字形相近,既有在食器前吃完饭回头的意思,表示尽头,溉也有水到尽头的意思,水流到尽头再回来,就是灌溉的意思,那么洎也有水的尽头的含义。
八、jì:洎之异体
这个字《康熙字典》有引用,但是没有作为字头出现。
和洎的关系也一目了然,一个水在左侧,一个水在下侧。
水在下侧更让人联想到泗,就是鼻涕。
《康熙字典》提到【佩觿集】作,俗作。
【佩觿xī集】作者是郭忠恕(?-977),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画家。
书名来源《诗经·国风·卫风·芄兰》 中的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毛传:“觿所以解结,成rén之佩也。
”
佩觿:佩戴牙锥。
觿,象骨制成的解绳结的角锥。
亦用为饰物。
佩觿,表示已成年,具有才干。
汉·刘向《说苑·脩文》:“能治烦决乱者佩觿,能射御者佩韘。
”
九、jì:洎之异体
《康熙字典》提到【佩觿集】作,俗作。
很明显,的下半部分,是水的另一种写法,很多字典把认为是臮字,是把这个字下半部分和乑混同了。
十、臮jì:自与众人
《说文解字》:眾詞與也。
从乑自聲。
《虞書》曰:臮咎繇。
,古文臮。
其冀切〖注〗古文暨字。
解读臮,先把下半部分解读清楚。
众、衆、眾、㐺、乑、(亻下人人)。
今天我们的常用字众,对应繁体字一般是衆或眾。
其在甲骨文中,是一个日下㐺,就是太阳底下劳作的众人。
到了金文中,日讹变为罒,就是横写的目,也可以解释为众目睽睽下的众人。
小篆保留了罒下㐺的字形。
到了隶书,罒又产生一种血字头的写法。
按照汉字常规逻辑,应该是先有三人的㐺,然后增加日,变成眾。
但是在眾字中,上日下㐺的眾字甲骨文很多,反而简单的㐺字甲骨文很少。
说明两字可能是同时出现的,或者复杂的眾更早出现,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个案。
眾的下半部分,也就是三个人的组合,在后来产生了四五种写法,比如众、㐺、乑、(亻下人人)等。
比如乑一般作为偏旁,比如聚的下半部分。
再看下臮字含义:
《说文解字注》:(臮),衆與䛐也。
與詞各本誤倒。
今依廣韵正。
衆與者、多與也。
所與非一人也。
詞者、意內言外之謂。
或假洎爲之。
如鄭詩諩偁無逸爰洎小人是也。
亦假曁爲之。
如公羊傳及者何。
與也。
會及曁、皆與也。
曁猶曁曁也。
釋詁曰。
曁、與也。
釋訓曰。
曁、不及也。
按不及、及也。
卽公羊所謂猶曁曁也。
从㐺。
自聲。
其冀切。
按冀當作洎。
十五部。
虞書曰。
虞當作唐。
說見禾部。
臮咎繇。
堯典文。
今書作曁。
《康熙字典》:臮,【玉篇】古文暨字。
【說文】衆辭與也。
引虞書舜典,臮咎繇。
【韻會】《今文尚書》作暨。
及也。
【史記·夏本記】珠臮魚。
【註】古暨字也。
最后分析下造字本义:第一种可能臮就是就是洎,就是高处流出来的河水,水自有连接的含义,就是暨。
第二种可能,上自下众,就是我和众人连接,就是与,就是暨。
第三种可能,臮就是眾,众就是人和人,也能产生暨的含义。
十一、jì:水溉豆苗
这个字收录在《说文解字》臮字下,因为造型怪异,和本字差异巨大,历来没有解读者。
段玉裁也不知为不知——《说文解字注》:,古文臮。
此篆轉寫旣久。
今不可得其會意形聲。
姑從宋本作。
我来强行解读下:像上面一个囧加八加尗,上面我认为是像一个水库开闸放水,下miàn尗是豆苗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打开水闸灌溉豆苗。
这和前文的洎和溉的含义能联系起来。
十二、垍jì:坚硬的土
《说文解字》:垍,堅土也。
从土自聲。
讀若臮。
其冀切。
唐·柳宗元〈井铭·序〉:「其土坚垍,其利悠久。
」
《康熙字典》:垍,【廣韻】其冀切【集韻】巨至切【韻會】奇寄切,音洎。
【說文】堅土也。
一曰陶器。
《说文解字注》:(垍)堅土也。
堅者、剛也。
堅土、周禮所謂彊㯺。
鄭云彊堅者是也。
按㯺一作壏。
管子。
纑土之次曰五壏。
五壏之狀、芬焉若穅以肥。
說與鄭異。
讀若冀。
冀在一部。
而用爲聲者取雙聲。
从土。
自聲。
其冀切。
按當曰几利切。
十五部。
《汉语大字典》还给到了第二个读音jī,在宋词中有使用,因为处于韵脚,需要平声。
解释为陶器。
程垓《朝中措·汤词》:
龙团分罢觉芳滋。
歌彻碧云词。
翠袖且留纤玉,沈香载捧水(一做冰)垍。
半瓯轻啜,愁绪如丝。
记取临分余味,图教归后相思。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
综合起来,垍字左土右自,如果表示陶器,可以解释为一个像鼻子一样的陶器。
如果表示坚硬的土,就是象鼻子一样坚硬的土。
毕竟五官中鼻子算是比较硬的。
十三、㞒xìè:睡时鼾声
㞒字尸加自,尸有侧卧身体的含义,自是鼻子,合起来就是睡觉时候的气息,也就是鼾声。
《说文解字》:㞒,臥息也。
从尸自。
許介切〖注〗臣鉉等曰:自,古者以爲鼻字,故从自。
《说文解字注》:㞒,臥息也。
西京賦、吳都賦皆用奰㞒字,說者謂作力之皃也。
奰見大部,奰俗譌贔。
㞒俗譌屓,又譌屭,今學者罕知其本字矣。
㞒之本義爲臥息,鼻部所謂鼾也。
用力者必其息,故引伸之爲作力之皃。
呬,息也。
音義略同。
从尸自。
徐鉉曰:自,鼻也。
小徐作自聲。
許介切。
按本虚器切。
十五部。
《汉语大字典》:㞒表示鼾声读xìè。
用在词语“奰㞒”中读xì。
张衡《西京赋》:
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 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
这里的赑屃指的是一种巨兽。
但是赑屃对应繁体字是什么?段玉裁提到:西京賦、吳都賦皆用奰㞒字,索性就把两个字一起解读下。
奰bì:、贔(赑)。
这个字是三目三大构成,对人而言是三个瞪大双眼的愤怒的人。
对巨兽而言,就是三头巨眼怪兽,或者一只有三眼的巨兽。
后来目加大的结构被错写成了贝,就成了赑。
㞒xì:屓(屃)、屭。
奰bì是瞪大的眼睛,㞒就是鼻孔喘着粗气,对人可以是鼾声或用力时的鼻息,对巨兽可以是巨鼻,后来自被错写成贝,就成了屃。
这样奰㞒就有了赑屃。
但是,再看《康熙字典》:屭中提到:巨靈贔屭。
段玉裁却说:西京賦、吳都賦皆用奰㞒字。
就找来清代影印本的张衡《张河间集》,看到也是巨靈贔屭,不清楚段玉裁看的是哪个版本?
《康熙字典》:屭,【廣韻】【集韻】【韻會】虛器切【正韻】許意切,音戲。
贔屭,作力貌。
【張衡·西京賦】桃林之塞,綴以二華,巨靈贔屭,高掌遠蹠。
【註】巨靈,河神也,二華本一山,河神用力,手劈足蹋,分山爲二,以通河流。
又【韓愈·月蝕詩】寒氣奰屭頑無風。
又【集韻】壯大貌。
本作㞒。
【集韻】亦作屓,互詳貝部贔字註。
《康熙字典》:㞒,【廣韻】【集韻】【類篇】許介切,音解。
【說文】臥息也。
【徐鉉曰】自,古者以爲鼻字,故从自。
【集韻】或作齂。
又【唐韻】【集韻】【類篇】虛器切,音覬。
屭本字,壯大貌。
詳屭字註。
【廣韻】【集韻】【類篇】許介切,音解。
【說文】臥息也。
【徐鉉曰】自,古者以爲鼻字,故从自。
【集韻】或作齂。
又【唐韻】【集韻】【類篇】虛器切,音覬。
屭本字,壯大貌。
詳屭字註。
段玉裁认为齂和㞒,同音同义。
《说文解字注》:齂xìè,臥息也。
此與尸部㞒音義並同。
篇、韵皆衹云鼻息。
釋詁云。
齂息也。
从鼻。
隶聲。
許介切。
十五部。
讀若虺。
十四、yōng:鼻闻食物
《说文解字》:,用也。
从亯从自。
自知臭香所食也。
讀若庸。
余封切。
字上亯xìǎng下自,亯通享,就是祭祀的容器内装着食物,自就是用鼻子去闻食物,来确定能不能用。
《康熙字典》:,【廣韻】【集韻】余封切,音庸。
【說文】用也。
鼻知臭香所食也。
又【集韻】余頌切,音用。
義同。
刨根问底,继续解读下亯。
《康熙字典》:亯xìǎng【玉篇】古文亨字。
註詳六畫。
又【集韻】古文烹字。
◎按亨烹二字古通,故古文亦通用。
我们从四个字来解读:一个是畗,福的右侧部分,比畗多一丨,表示供奉食物的容器,畗比亯会更满一些。
然后是亨、享、烹,烹应该是分化字,四点表示火烧。
亨hēng和享xìǎng和亯xìǎng,是同义字,表示给祖先或神灵进献食物,让其享用,祈祷万事亨通。
(享用、亨通,里头都有用字。
)
《说文解字注》:,用也。
此與用部庸音義皆同。
玉篇曰:,今作庸。
廣韵曰:者,庸之古文。
从亯,从自。
自知臭。
自,鼻也,知臭味之芳殠。
香所食也。
香當作亯,轉寫之誤也。
上說从自之意,此說从亯之意。
鼻聞所食之香而食之,是曰。
今俗謂喫爲用是也。
讀若庸同。
余封切。
九部。
十五、jí:女人心病
字,女加自,可以解读为女人自己生长的心病,就是嫉妒。
《康熙字典》:,【集韻】疾二切,音自。
妒也。
本作嫉。
或从自。
《楚辞·离sǎo》:“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一本作“嫉妬”。
王逸 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
翻下《离sǎo》,嫉字出现多次: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众女嫉予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yín。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嫉妒,也可以写作妬。
把和嫉妒相关的汉字一并解读:
㑵jí:应该先有此字,害贤,嫉妒贤能,和女人无关,后来嫉妒混同,再造嫉。
疾本意是箭伤,也即是外伤,加人即是人心造成的伤害。
嫉jí:害贤为嫉,㑵之分化字,强调这种嫉妒的感情容易产生在女性身上。
妒dù:害色曰妒,这个在古代专指女人嫉妒女人。
但【說文】妒,婦嫉夫也。
和媢的夫妒婦也对应。
可以解读为女人生丈夫的气关上半扇门。
妬dù:同妒。
一种解读是女人生气后铁石心肠。
另一种是户和石的古文相近,可能是石头讹写成了户。
段玉裁给出解读也很独到:(妬) 婦妬夫也。
从女石聲。
各本作戶聲,篆亦作妒,今正。
此如拓橐蠹等字皆以石爲聲,戶非聲也。
當故切。
《汉语大字典》还给出妬的一个含义,乳腺堵塞,用石表示很妥帖。
妬乳,病名。
乳汁郁积之病证。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凡乳汁不得泄,《内经》名妬乳,乃急于痈”。
多指乳痈早期,但见乳汁郁结而未成痈之证候。
女人生气,心气郁结至于乳腺如石堵塞,因以为义。
媢mào:夫妒婦也。
这个字和妒的婦嫉夫也呼应。
冒有遮蔽眼睛的意思,媢可以解读为丈夫生媳妇的气,就会把她蒙蔽或者关闭起来。
妎hài:《说文解字》:妎,妒也。
从女介聲。
胡蓋切。
介有分的意思。
妎就是女子介意,心中生分,也就是嫉妒。
《康熙字典》:嫉,【廣韻】秦悉切【集韻】【韻會】【正韻】昨悉切,音蒺。
【說文】妎也。
【屈原·離騷註】害色曰妒,害賢曰嫉。
【史記·外戚傳】褚先生曰:傳曰:女無美惡,入室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亢倉子·用道篇】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
又【集韻】疾二切,音自。
義同。
亦作。
通作疾。
或作㑵。
《说文解字》:㑵,妎也。
从人疾聲。
一曰毒也。
嫉,㑵或从女。
秦悉切。
十六、zhì:狂犬
字《说文解字》所无,有同义字狾。
《说文解字》:狾zhì,狂犬也。
从犬折聲。
《春秋傳》曰:“狾犬入華臣氏之門。
”征例切。
《康熙字典》:,【集韻】猘,古作。
註詳八畫。
《康熙字典》:猘,〔古文〕【集韻】征例切,音制。
本作狾。
或作瘈。
詳狾字註。
又【集韻】【韻會】居例切,音罽。
義同。
【淮南子·氾論訓】猘狗之驚,以殺子陽。
【集韻】或作狾瘈。
又【集韻】吉詣切,音計。
或作狾。
義同。
《说文解字注》:狾,犬也。
左傳哀十二年。
國狗之瘈。
無不噬也。
杜云。
瘈、狂也。
按今左傳作瘈。
非古也。
許所見作狾。
从犬。
㪿聲。
㪿各本作折。
篆體亦誤。
今正。
征例切。
十五部。
春秋傳曰。
狾犬入華臣氏之門。
襄十七年左傳曰。
國人逐瘈狗。
瘈狗入于華臣氏。
無之門二字。
漢五行志作狾。
把以上同义字逐一分析,字本意就会水落石出。
zhì:犬加自,直接联系在一起应该是狗鼻子,那就是臭字了,仿佛没有头绪了,勉强做一个解读,联想下字是女人嫉妒的心病,那么犬和自也可以解读为狗自身的病,疯狗病。
猘zhì:犬加制,制是未加刀,就是用刀修理树枝,有制服的意思,犬加制,就是需要用刀来制服防范的狗,就是疯狗。
狾zhì:犬加折,折是斧子加木,就是用斧子砍树,也有修理的意思。
犬加折,就是需要拿斧子来制服的狗,就是疯狗。
瘈zhì:疒nè加契,契是用刀刻木头,一种需要拿刻刀来防卫的病,就是疯狗病。
jì:制加齿,狗伤人主要在牙齿,疯狗需要制服其牙齿,所以为疯狗义。
狂kuáng:《说文解字》:狂,狾犬也。
从犬㞷聲。
忹,古文从心。
巨王切。
犬加王,如果不结合来解读,很容易走入误区,比如一只很狂妄的狗。
其实是一只如草木乱长的疯狗之义。
㞷字讹写为王,解读起来就通顺了。
kuáng:这字右侧从㞢从土,就是草木疯长,左侧加上犬,表示疯狗。
《康熙字典》:,【唐韻】巨王切【集韻】渠王切,音軖。
【說文】狾犬也。
从犬,㞷聲。
又【集韻】躁也。
【集韻】隸作狂。
或書作。
忹kuáng:狗发疯为狂,人发疯为忹。
kuáng:狗发疯为,人发疯为。
kuáng:忹的竖心旁放到下miàn就是这个字了。
㞷huáng:《康熙字典》:〔古文〕呈【集韻】【類篇】胡光切,音皇。
【說文】艸木妄生也。
从屮从王,與古文封字从㞢土會意不同。
凡狂匡往字从此。
○按《總要》音汪,艸木大茁也。
《同文備考》音旺,艸木生也。
舊註从《廣韻》巨王切,音狂,非。
huáng:《说文解字注》:()古文。
按从㞢从壬,会意也。
铉本无此。
然宋本文二之下有重一㒳字,则知固有此篆。
与小徐本同。
辵部古文往作,从此。
fēng:古文封字。
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种树。
封的本义是种树。
古代诸侯受命建国后,即在所封疆土的边界上培土种树,故引申为边疆、边界。
后来又引申指给予称号或官爵,再引申为禁止、限制等。
由禁止、限制等意义引申为堵塞、封闭、包裹等。
wǎng:去,到。
呈kuáng:《康熙字典》【集韻】㞷古作呈。
註詳屮部四畫。
又【字彙補】古文狂字。
註詳犬部四畫。
【郭氏正誤】呈,从王从口。
與呈字異。
呈字从。
壬rén:《说文解字》:位北方也。
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
”戰者,接也。
象人褢妊之形。
承亥壬以子,生之敘也。
與巫同意。
壬承辛,象人脛。
脛,任體也。
凡壬之屬皆从壬。
如林切
tǐng:。
【說文】善也。
从人士。
士,事也。
一曰象物出地挺生。
【徐鉉曰】人在土上然而立也。
凡聽廷望之類皆从此。
所有刨根问底的素材如上,最后综合分析下,很多汉字如果只看小篆之后的字形,很多相近或相同,需要结合金文或甲骨文才能搞明白。
首先说㞷,他可以拆分为㞢和土,㞢和王(一横重合)、㞢和壬rén、㞢和tǐng。
每一种组合都可以解读出草木疯长。
㞢和土,㞢下的一横就表示土地,下miàn再加土字,给疯长提gòng了更多土壤。
我倾向于这个解读。
㞢和王,㞢下一横和王上一横重合,王表示巨大,合起来就是长势如王的草。
㞢和壬rén,壬的本意竖画中间鼓起,有人解读为妊娠,在这里可以解读为草木长得特别粗壮。
㞢和tǐng,是人站在一个土丘上,草木在土丘上挺立,也有疯长的含义。
再说下封,为何古文也是?他的甲骨文和金文像是树干粗壮的树木,表示栽在封地边境的树木,本身和㞢无关。
后来演化过程中,上面两个树枝形状变成了㞢,下半部分又和竖画中间鼓起的壬rén相近,所以就变成了和㞷字形一致的异体字。
再说下呈,《康熙字典》解读口加tǐng的时候,读作chéng,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呈现的呈。
口加王的时候,读kuáng,和狂同义。
我认为如果是口加tǐng倒还可以解读,一只狗站在土丘上狂叫。
或者㞢的部分被讹写成了口,但这两个字差距还是挺大的。
再说下wǎng,就是往的另一种写法,右半部分也是㞷。
这个看下甲骨文和金文就豁然开朗,就是上面的止和㞢混为一谈了。
往右侧的其实是止和王或土,表示脚走在土地上,身后的脚印就是过往。
为了搞明白一个生僻字,研究了这个字的十八个近亲,写了一千五百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延伸阅读:
【一字一人系列研究】
第一部分:和人相关的字之一:和鼻子相关的字
【一字一人1】自(自己)和相关字
自、、咱、、郋、、洎、、、臮、、垍、㞒、、、(16字)
(:猘、狾、瘈、、狂、、忹、、、㞷、、封、、呈、壬rén、tǐng、)
【一字一人2】边(邊界)和相关字(14字)
、、臱、㝰、 、、邊、、籩、、、、、 。
【一字一人3】息(气息)和相关字(17字)
息、、熄、媳、鄎、螅、㴧、㮩、瘜、、、、憩、憇、、、。
【一字一人4】臬(箭靶)和相关字(15字)
臬、㓷、嵲、、甈、鎳、、臲、、、寱、、闑、鷍、。
【一字一人5】臭(气味)和相关字(10字)
臭、嗅、䠗、、溴、糗、、螑、搝、臰。
【一字一人6】鼻(鼻子)和相关字(25字)
鼻、劓、、、、鼼、鼽、、鼾、齁、、、䶋、、䶎、、擤、齅、䶏、齂、齃、、、齈、齉
标签: 康熙字典7画的字有哪些(「一字一人1」:自(自己)和相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