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怎么读音
读作擢(zhuó),形声。
从手,翟(dí)声。
小学语文知识: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一、奋不顾身
1、拼音:[ fèn bù gù shēn ]
2、基本解释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3、详细解释
(1)【解释】: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2)【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
(3)【示例】:部下弟子,虽不敢谓久经训练,有勇知方,惟大义所在,却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肝脑涂地 万sǐ不辞 再接再厉 舍生忘sǐ 全然不顾 粉身碎骨 不屈不挠 贪生怕sǐ 奋不顾命 一往直前 出生入sǐ 义无返顾 勇往直前 赴汤蹈火 义无反顾
(2)反义词:贪生怕sǐ 畏葸不前 视为畏途 畏缩不前
5、歇后语:茅坑里打架
6、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34;
7、成语典故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将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
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 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一次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生气,认为李凌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
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34;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逬了监狱,施行了 &34;。
后来,汉武帝还shā李陵全家。
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sǐ不回故土。
二、舍己为人
1、拼音:[ shě jǐ wèi rén ]
2、基本解释
释义:原指放弃自己的见解,随声附和别人。
现指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3、详细解释
(1)【解释】: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2)【出自】:《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
(3)【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光明正大 为人作嫁 先人后己 舍身求法 公耳忘私 大公至正 助人为乐 shā身成仁 舍己为公 舍己救人 公而忘私 为国捐躯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铁面无私
(2)反义词:见sǐ不救 独善其身 损人利己 自私自利 据为己有 挑肥拣瘦 shā人越货 假公济私
5、名言
(1)关于舍己为人的名言
(2)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4)春蚕到sǐ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鞠躬尽瘁,sǐ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6)捐躯赴国难,视sǐ忽如归。
(曹植)
三、坚强不屈
1、拼音:[ jiān qiáng bù qū ]
2、基本解释
屈:屈服。
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荀子在宣扬自己的儒学思想时,经常对弟子说:&34;,意思是说只有做到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人,才是义士。
后来,人们把荀子的话简化成&34;。
3、详细解释
(1)【解释】:屈:屈服。
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2)【出自】:《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
”
(3)【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坚决不低头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刚直不阿 坚贞不屈 坚贞不渝 坚韧不拔 百炼成钢 坚忍不拔
(2)反义词:卑躬屈膝
四、赤胆忠心
1、[ chì dǎn zhōng xīn ]
2、基本解释
赤:比喻真纯。
形容十分忠诚。
3、详细解释
(1)【解释】:赤:比喻真纯。
形容十分忠诚。
(2)【出自】: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
(3)【示例】:又有公子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对集体的忠诚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露胆披诚 鞠躬尽瘁 耿耿此心 披肝沥胆 肝胆相照 忠心耿耿 忠心赤胆 赤子之心 全心全意 赤诚相见 呕心沥血 碧血丹心 一寸丹心 忠贞不渝 一寸赤心 沥胆披肝
(2)反义词:卖身投靠 心怀叵测 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 背信弃义
五、不屈不挠
1、拼音:[ bù qū bù náo ]
2、基本解释
屈:屈服;挠:弯曲。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3、详细解释
(1)【解释】:屈:屈服;挠:弯曲。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2)【出自】:《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
(3)【示例】:教皇捉了他回,他在堂上~,定归开出信教自由的理数。
◎清·颐琐《黄绣球》第二十九回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顽强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再接再厉 坚韧不拔 坚忍不拔 视sǐ如归 坚贞不屈 奋不顾身 一往直前 百折不挠 宁sǐ不屈 勇往直前 重张旗鼓 至sǐ不屈
(2)反义词:卑躬屈膝 奴颜婢膝
5、【示例】:
(1)毛泽东 《中国gé mìng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一节:&34;
(2)马南邨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34;
六、忠贞不渝
1、拼音:[ zhōng zhēn bù yú ]
2、基本解释
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3、详细解释
(1)【解释】: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2)【出自】:张扬《第二次握手》:“我始终期望着,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学识、才能献给祖国;同时把自己忠贞不渝的感情,完美无缺地献给你。
”
(3)【示例】:他对党对人民的~。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忠贞不二 誓sǐ不二 忠心耿耿 忠贞不贰 矢忠不二 没世不渝 誓sǐ不渝 始终不渝 有sǐ无二 赤胆忠心 之sǐ靡它
(2)反义词:喜新厌旧 朝秦暮楚 离经叛道 饥附饱飏 见异思迁 六亲不认 水性杨花 大逆不道
5、出处
张扬《第二次握手》:&34;
七、誓sǐ不二
1、拼音:[ shì sǐ bù èr ]
2、基本解释
誓sǐ:立下志愿,至sǐ不变。
至sǐ也不变心。
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3、详细解释
(1)【解释】:誓sǐ:立下志愿,至sǐ不变。
至sǐ也不变心。
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2)【出自】:鲁迅《华盖集·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sǐ不二。
”
(3)【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至sǐ也不变心
4、近反义词
近义词:排除万难 矢忠不二 忠贞不渝 誓sǐ不贰
5、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典狱官李离为人正直,秉公办案,执法量刑均以律法为准绳,对高官与百姓一视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zuì必罚。
他发现一起错判sǐ刑的冤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下属绑了自己去见晋文公。
文公要放他,他则认为应该对律法誓sǐ不二
八、威武不屈
1、拼音:[ wēi wǔ bù qū ]
2、基本解释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表示坚贞顽强。
3、详细解释
(1)【解释】: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表示坚贞顽强。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yín,贫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大丈夫。
”
(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宁sǐ不屈 坚贞不屈
(2)反义词:卖身投靠 奴颜媚骨 奴颜婢膝
5、成语典故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34;原文题目《富贵不能yín》
九、舍生忘sǐ
1、拼音:[ shě shēng wàng sǐ ]
2、基本解释
不把个人的生sǐ放在心上。
3、详细解释
(1)【解释】:不把个人的生sǐ放在心上。
(2)【出自】: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sǐ忘生,建立功勋。
”
(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奋不顾身 贪生怕sǐ 视sǐ如归 忘生舍sǐ 出sǐ入生 出生入sǐ 宁sǐ不屈 舍sǐ忘生 视sǐ若归
(2)反义词:贪生怕sǐ
5、示例:gé mìng先烈舍生忘sǐ,才换来今天的繁荣。
6、成语故事
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20岁时学成十八般武艺。
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要舍sǐ忘生。
他对父母说:&34;
十、肝胆相照
1、拼音:[ gān dǎn xìāng zhào]。
2、基本解释
肝胆,内心深处;相,相互;照,照见、知晓。
意为肝与胆互相照应。
借以比喻互相坦诚交往共事。
3、详细解释
(1)【释义】:肝胆:指内心深处;相:相互;照;照见、知晓。
肝与胆互相照应。
借以比喻互相坦诚交往共事。
(2)【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用于真诚相处 。
一般用于两者之间。
(3)【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僚寀》:&34;
4、示例
1、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34;
2、宋·赵令畸《侯鲭录》:&34;
3、宋·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34;
4、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34;
5、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34;
6、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34;
5、近反义词
(1)近义词:披肝沥胆、赤诚相见、赤胆忠心、丹成相许、丹诚相许、开诚布公、开诚相见、沥胆披肝、推诚相见、肝胆照人、真心诚意、委以心腹、开心见诚、坦怀相待、推心置腹、忠心耿耿
(2)反义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十一、克已奉公
1、拼音:[ kè jǐ fèng gōng ]
2、基本解释
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3、详细解释
(1)【解释】: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2)【出自】:《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
(3)【示例】: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奉公守法 公而忘私 大公无私 廉洁奉公 奉公克己
(2)反义词:文恬武嬉 监守自盗 公报私仇 见利忘义 损人利己 自私自利 利欲熏心 贪赃枉法 称孤道寡 假公济私
5、造句:雷锋同志一贯克己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
十二、一尘不染
1、拼音:[ yī chén bù rǎn ]
2、基本解释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3、详细解释
(1)【解释】: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2)【出自】: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
”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
(3) 【示例】: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
◎臧克家《老舍永在》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和环境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六根清净 一清二白 一干二净 一尘不到 洁身自好 不染纤尘 不染一尘 六尘不染 冰清玉洁 明哲保身
(2)反义词:野心勃勃 贪得无厌 糖衣pàodàn 欲壑难填 污七八糟 乱七八糟 雁过拔毛
十三、两袖清风
1、拼音:[ liǎng xìù qīng fēng ]
2、基本解释
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
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3、详细解释
(1) 【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
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2)【出自】: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
(3)【示例】: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依然是~。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一贫如洗 洁身自好 两手空空 一清如水 囊空如洗 廉洁奉公
(2)反义词:野心勃勃 监守自盗 贪求无厌 结党营私 阿党相为 贪得无厌 阿党比周 诛求无已 脑满肠肥 贪赃枉法 雁过拔毛
5、诗句
入京(明·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十四、见利忘义
1、拼音:[ jiàn lì wàng yì ]
2、基本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3、详细解释
(1)【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2)【出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
(3)【示例】: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4)【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监守自盗 利令智昏 利欲熏心 见钱眼开 见利思义 背信弃义 富贵不能yín 忘恩负义 财迷心窍 过河拆桥 唯利是图
(2)反义词:见义勇为 见德思齐 国尔忘家 侠肝义胆 富贵不能yín 见贤思齐 仗义疏财 克己奉公 居利思义 妥首帖耳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舍sǐ忘生 见利思义
十五、永垂不朽
1、拼音:[ yǒng chuí bù xìǔ ]
2、基本解释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3、详细解释
(1)【解释】: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2)【出自】:《魏书·高祖纪下》:“虽不足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且可释滞目前,釐整时务。
”
(3)【示例】:小将军丹心忠义,为国捐躯,青史简篇,~,亦不辜负将军教养之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四回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 名垂青史 歌功颂德 遗臭万年 流芳百世 永不磨灭 千古流芳 不可磨灭 人sǐ留名 千古留名
(2)反义词 遗臭万代 遗臭万年
十六、顶天立地
1、[ dǐng tiān lì dì ]
2、基本解释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
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3、详细解释
(1)【解释】:头顶云天,脚踏大地。
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2)【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
(3)【示例】: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的柱石。
◎郭沫若《屈原》第三幕
(4)【语法】:联合式;作定语、补语;用于人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威风凛凛 巍然屹立 傲然挺立 柱天踏地 顶天踵地 气概不凡 英姿勃勃
(2)反义词:低头折节 瞻前顾后 低头哈腰 特立独行 卑躬屈膝
十七、豁达大度
1、拼音:[ huò dá dà dù ]
2、基本解释
豁达:胸襟开阔;大度:试题大。
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3、详细解释
(1)【解释】:豁达:胸襟开阔;大度:试题大。
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2)【出自】:晋·潘岳《西征赋》:“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
”
(3)【示例】: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豪爽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不念旧恶 廓达大度 宽宏大量 宽大为怀 恢宏大度
(2)反义词:鼠肚鸡肠 分金掰两 斗筲之器
十八、兢兢业业
1、拼音:[ jīng jīng yè yè ]
2、基本解释
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3、详细解释
(1)【解释】: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2)【出自】:《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3)【示例】: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不敢偷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4)【语法】: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敬小慎微 临深履薄 谨小慎微 埋头苦干 业业兢兢 战战兢兢 废寝忘食 脚踏实地
(2)反义词:纸上谈兵 马马虎虎 玩忽职守 敷衍了事 草草了事 敷衍塞责 醉生梦sǐ 玩世不恭
5、典故
东晋时期荆州官吏陶侃,他勤于政事,处理政务从不拖延,对下属的赌博及贪小便宜的行为严惩不贷。
他主张勤俭节约,经常将造船的木屑留作冬天雪地吸潮用,将造船剩下的竹屑、竹枝制成钉子再造船,对待工作真是兢兢业业。
《尚书·虞书·皋陶谟》&34;者,有人解释说&34;是将犯人缚在十字jiá上砍下四肢和头颅,&34;是把绑犯人于十字jiá上任其sǐ去,&34;(借为矜)是举矛刺喉,业业(借为削)是割削犯人肌肉。
十九、卖国求荣
1、拼音:[ mài guó qiú róng ]
2、基本解释
勾结投靠敌人,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富贵。
3、详细解释
(1)【解释】:勾结投靠敌人,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富贵。
(2)【出自】: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六:“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次擢用。
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
(3)【示例】:贾似道~,请速正法。
◎清·吴趼人《痛史》第六回
(4)【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卖身投靠 丧权辱国 里通外国 赤心报国 忧国奉公 为国捐躯 以身许国 忧国忘家 崇洋媚外
(2)反义词:保家卫国 捐躯报国 尽忠报国 精忠报国
5、成语故事
楚灵王准备侵略蔡国,陈国使臣报告先君病sǐ公子留即位。
陈侯的三子公子胜与太子偃师的儿子公孙吴前来报告公子过与司徒招合谋shā害太子偃师而立公子留。
楚灵王立即派兵去讨伐公子过,司徒招shā了公子过,卖国求荣献陈,结果被发配东海
十二、恬不知耻
1、拼音:[ tián bù zhī chǐ ]
2、基本解释
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3、详细解释
(1)【解释】: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2)【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
”宋·吕祖谦《左氏博议·卫礼至为铭》:“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
(3)【示例】:“打这个~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
◎杨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寡廉鲜耻 恬不知愧 厚颜无耻 恬不知羞 满不在乎 不以为耻
(2)反义词:汗颜无地 无地自容
5、成语故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为神宗时宰相,主持变法(列宁曾称其为&34;)。
崔公度有口吃病,不健谈,但头脑异常清醒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他作的赋深得欧阳修、王安石、韩琦等名士的赏识。
公度布衣出身,朝中无亲朋可依靠,于是专以顺附谄媚王安石为务,经常不分昼夜向王安石请安,即使在厕中相遇,也莫不诚惶诚恐。
一次他尾随王安石之后,手执其衣带尾,王安石回顾疑惑不解,公度却笑着说:&34;见者无不耻笑,而他自己却不以为耻。
二十一、贪生怕sǐ
1、拼音:[ tān shēng pà sǐ ]
2、基本解释
贪:舍不得。
贪恋生存,畏惧sǐ亡。
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3、详细解释
(1)【解释】:贪:舍不得。
贪恋生存,畏惧sǐ亡。
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2)【出自】:《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shā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sǐ,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3)【示例】:他们没有一个~而逃跑的,他们知道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
◎曲波《林海雪原》二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贪生畏sǐ 奋不顾身 怕sǐ贪生 舍生忘sǐ 视sǐ如归 欣生恶sǐ 爱生恶sǐ 临阵脱逃
(2)反义词:奋不顾身 舍生忘sǐ 视sǐ如归 前仆后继 骁勇善战 宁sǐ不屈 以身许国 舍sǐ忘生 不避斧钺 殉身不恤 舍生取义 骁勇善斗 万sǐ不辞 不知sǐ活 从容就义 誓sǐ不屈 齿剑如归 临危不惧 殒身不恤 同归于尽 shā身成仁 出sǐ入生 出生入sǐ 赴汤蹈火 视sǐ若归
5、成语典故
梁国是西汉的一个诸侯国。
西汉末年,刘立被封为梁王。
他荒yín残暴,鱼肉百姓,割据一方,为所欲为。
汉成帝驾崩,哀帝即位后,刘立更加恣意妄为,无视朝廷法制,任意shā害下属中郎曹将等人。
哀帝知道后,十分生气,派官员去审理此案。
刘立假装生病,卧床不起。
办案官员于是透露风声说,哀帝将要下旨收缴梁王的印玺,并要将他囚禁起来。
刘立这时才意识到事态严重,连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请zuì。
他说自己犯zuì是因为自幼失去父母,在宫中受到宦官、宫女的影响,染上了恶习;而一些大臣也经常在哀帝面前搬弄是非,以致哀帝对自己感到不满。
接着,他又说:&34;果然,到了第二年春天,哀帝大赦天下,刘立侥幸逃脱了处罚。
后来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后,刘立被废为平民,不久便自shā而sǐ。
二十二、厚颜无耻
1、拼音:[ hòu yán wú chǐ ]
2、基本解释
颜:脸面。
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3、详细解释
(1)【解释】:颜:脸面。
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2)【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
”
(3)【示例】:此种自私自利完全蔑视国家利益之理由,北平各团体竟敢说出,吾人殊服其~。
◎鲁迅《伪自由书·战略关系》引周敬侪《奇文共赏》
(4)【语法】: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含贬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sǐ皮赖脸 无耻之尤 卑鄙无耻 不知廉耻 恬不知耻 不以为耻
(2)反义词:自惭形秽 高风亮节 高风后节